跳至主要内容

徐高:既要救治房地产当前的大落,也要防患未来几年可能的大起

 2024年4月16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24年一季度房地产各项数据,数据总体不算理想。徐高教授提出,房地产行业急需政策加码,当前的很多房地产政策并未聚焦主要矛盾。在此基础上,徐高教授还延展提出了解题中国经济的上中下策。

60S要点速读:

1、我们现在正在经历的是新中国房地产市场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供给收缩。我现在担心在未来几年,恐怕城镇房地产价格会明显上涨。别看现在短期内房价确实下降压力很大,但供需的矛盾可能用不了多久就会逆转——在不远的未来,可能一两年、两三年,城市里房价上涨压力会比较大。道理很简单,因为供给大幅收缩,而在需求侧,现在老百姓不是不买房,只是不敢买期房。所以,老百姓买房的需求只是暂时被地产开发商信用风险所抑制,并非真正没有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未来房地产市场房价的压力恐怕会相当大。

2、整个房地产行业,现在的主要矛盾应该是开发商资金链很紧、信用风险很高,应出台更多针对主要矛盾的纾困政策。比如,可以成立一个地产稳定纾困基金,国家筹集1到2万亿的资金规模,为地产企业提供普惠性支持。

3、中国房产市场长期以来的最主要问题,是在土地供给方面缺乏市场调节的力量,即土地供给的价格弹性不足。当房价涨得快时,土地供给无法相应地扩张来平抑房价。

4、通过把国有企业与居民部门连接起来,构建一个国有企业所有权的竞争性市场,进而通过这个市场,把居民的偏好和国有企业的投资行为联系起来。如此一来,在不改变国有企业所有制前提下,构建起国民收入在企业部门与居民部门之间分配,也即收入在投资与消费之间分配的市场化调节机制,这是解决中国经济问题的上策。


本频道的赞助方—盈透证券提供福利,用下方链接注册盈透,免费获得200美金股票,入金最高直接拿1000美金,大羊毛!

炒美股必备,低佣金,超好用:https://ibkr.com/referral/yi441


欢迎关注解读君推特,文字稿件和其他内容在推特第一时间发布

https://twitter.com/JIEDUJUN



以下为内容精编:

老百姓现在不是不敢买房,主要是不敢买期房。

过去3年多时间里,期房的销售面积下降一半多,同期现房的销售面积基本上还是稳定的,甚至在2023年还有所上升。

最近几年,整个房产市场,由于开发商信用风险高,所以引发了一系列后续的问题。开发商风险很高,导致老百姓有很强的惜购情绪。同时,银行还有金融机构,也会对开发商信用风险非常担忧,导致它们给开发商提供融资和贷款相当谨慎,有惜贷情绪。

老百姓的惜购和银行的惜贷情绪,反过来导致开发商的资金链更紧张、信用风险更高,所以这是一种自我强化的恶性循环。

期房占整个商品房销售面积的比例较高,期房销售的大幅度下滑,就导致整个商品房销售的显著下滑。

当然,我们有很大存量房的二手房交易市场,但这个市场的特点是边际引领存量,即新房的交易引领二手房的交易。所以,新房是整个市场里的一种引导性的力量。

从这个角度来看,整个房地产行业,现在的主要矛盾应该是开发商资金链很紧、信用风险很高。

从需求侧来看,老百姓收入预期的下降,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地产走弱导致经济下行。因为房地产是中国经济需求面非常重要的拉动力量。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主要矛盾应该还是开发商的信用风险。

如果想让房地产行业尽快恢复正常,扶持性的政策应该针对主要矛盾。

但是从去年到现在,很多针对地产的政策,并没有解决行业主要矛盾,而更多的在需求侧刺激购房的意愿,包括放松限购、降低房产贷款利率等等。由于这些政策没有解决主要矛盾,所以对于地产行业的带动效果不明显。

另外,我们现在正在经历房地产市场相当严重的供给收缩。而且供给收缩什么时候结束,仍是未知数。过去这几年,地产供给已显著收缩。相比2021年年初,现在开工的面积已经下降超过2/3。

所以,我现在担心在未来几年,恐怕城镇房地产价格会大幅度上涨。别看现在短期内房价确实下降压力很大,但供需的矛盾可能用不了多久就会逆转——在不远的未来,可能一两年、两三年,城市里房价上涨压力会比较大。道理很简单,因为供给大幅收缩,而在需求侧,现在老百姓不是不买房,只是不敢买期房。所以,老百姓买房的需求只是暂时被地产开发商信用风险所抑制,并非真正没有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未来房地产市场房价的压力恐怕会相当大。

政府现在首要的目标应该是重塑市场对开发商的信心,而这一点恐怕需要动用公共资金,直接支持开发商才能实现。当前,由于开发商信用风险已经高起,市场其实处在一种很明显的协调失灵的状况。

所以,我们需要重塑大家的信心,打破市场的协调失灵。这时候建议政府出手——可以成立一个地产稳定纾困基金,国家筹集1到2万亿的资金规模,去做普惠性的支持。

只要国家队的资金进入,其他商业机构的融资就会很容易跟进,这个市场的协调失灵就会被打破,行业就会为之一变。这是现在解局的一个非常必要的手段。

从目前来看,还没有类似的政策出台。从前年开始,我们推出了保交楼政策,但保交楼的政策更多是围绕项目在推进,包括今年出台的房地产项目的白名单制——若是企业在白名单内,银行就可以放心贷款。这些政策对行业是有帮助的,但是要解决行业当前的这种恶性循环,恐怕还不足够。

因为项目是由开发商在做,如果开发商稳不住,那出问题的项目可能会越来越多。而且,我们需要特别注意,当前保项目的这类政策导向可能加重地产开发商的资金压力。

我们可以设想,一个全国性的地产开发商,它会在很多地方都有项目,各地的地方政府都希望在当地的项目不烂尾、顺利交付。所以,地方政府就会有很强的动机,把当地有关项目的资金冻结,保证其能真正投放在本地的项目上。可能部分地方政府原本没想冻结,但是一旦它看到有地方政府在冻结项目资金,基本上它必然也会跟进,进而冻结当地的项目资金。这与可能产生挤兑的效应。

在这种情况下,它对地产开发商带来的压力甚至有可能更大,因为地产开发商很难在项目之间做资金的调剂。所以现在我们需要的是普惠性地救助开发商,让开发商资金链尽快恢复正常,这样才能够解房地产行业当前的困局。保开发商才能保交楼。

地产行业的杠杆率确实高,而且在过去这10多年间,杠杆率上升的趋势是比较明显的。其实,这与整个土地供给的价格弹性缺失有直接关系。

关于土地供给的收缩,2014年是个非常重要的节点。2014年8月31号之后,所有的经营土地出让,必须通过“招拍挂”的手段来进行,这在地产市场里被叫做“831大限”。“831大限”之后,整个土地供给的增速就下了一个大的台阶,供给开始不足。供给不足带来的就是地价的持续上涨。

在这种情况下,开发商加杠杆,其实是一个很正常的商业套利业务。一方面,地价高企,土地带来的回报会比较高,可以通过持有土地获取高额利差;另一方面,若从金融市场借入资金,而借入资金的成本,相对于地价上升带来的高额投资回报率来讲,成本较低。所以,通过不断提升杠杆率,企业可以获取低资金成本和高土地收益带来的利差,以及房产收益。所以事实上,这是市场力量在起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说,地产开发商的高杠杆行为也是内生的。

所以,中国房产市场长期以来最主要的问题,是在土地供给方面缺乏市场调节的力量,即土地供给的价格弹性不足。当房价涨得快时,土地供给无法相应地扩张来平抑房价;除此之外,从空间上来讲,对人口有较强吸引力的地区,比如东部某些大城市,土地供应反而较少,对比来说,中西部房价没那么高,甚至有些地方人员流出量较大,这些地方土地供给反而相对充裕,所以,从空间上来说,土地也存在错配。

当土地供给不能根据价格来做调整,比如房价高的时候土地供给增加,房价高的地方土地供给增加,若这两点无法做到,房价自然就会居高不下。地方政府作为土地唯一的供应者,要深刻理解这一点。

当然,我们并非否定土地财政,而是要通过优化土地财政运转的方式,来更好地实现双赢——既能够支持经济增长,同时又能够让老百姓相对低廉地住上房子。

所以,对于当前的房地产行业来说,核心就是需要在土地供给方面,引入更强的市场化机制,从而使土地供给,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跟着房价这个价格指挥棒走。

所以,我们不要盲目地否定土地财政,或者否定房地产,而是想办法解决行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堵点,从而让市场能够更好地配置资源。

房地产行业仍是中国经济的支柱,这是没有任何人可以否定的。无论是从房地产占经济的比重、占投资的比重、占就业的比重来看,还是从房地产对漫长的产业链上下游产业的影响来看,还是从现在人民群众对更好的居住环境、居住条件的向往来看,房地产毫无疑问都是支柱性的行业。

但是这个行业发展到现在,有它的问题。有些人在看待经济现象的时候,往往把视线聚焦在行业的问题上。这无可厚非,但是很多人往往更容易看到问题,却看不到行业带来的很多正面影响。等到这个行业真的受到重创,贡献显著下降,他们才会恍然意识到,原来这个行业如此重要。当前的房地产行业就是这种情况。

当前地产行业的走弱,很难通过其他所谓的“新兴行业”快速的增长来弥补。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在设计经济政策的时候要审慎。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由于房地产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所以我们要推倒重来“,这种想法是非常危险的。

在我看来,若要评价一个现象,当你无法说出现象为何有道理,便没有资格说它不正确,更没有资格说如何改变它。现在有些人就是这种情况,认为房地产不好,要“破”掉,“破”掉的结果就是当前房地产行业明显走弱的困局,让房地产行业陷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恶性循环。

在这种情况下,首先应该让房地产行业恢复正常。当然,政府也提出了“三大工程”,包括保障房建设等比较宏伟的目标。但如果整个商品房市场下行的趋势不能得到扭转,想通过“三大工程”、保障房等,来稳定地产投资也是非常困难的。

当然,保障房等带有公益性的地产项目是必要的,但是它应该成为市场的补充,而不是市场的替代。因为中国是一个非常大的国家,人民群众对居住的需求远远没有被满足。如此大国和巨大的需求,若要完全靠政府支撑的保障房去满足人民群众的住房需求,是不现实的。

所以,从当前的状况来讲,首先是要对房地产政策做一些调整,让地产市场尽快恢复正常。之后,再考虑我们如何构建更好、更符合高质量发展的地产发展新模式。

很多人喜欢用人口数据来谈论房地产,甚至有些观点可能有些偏颇。比如有人认为当前这种人口结构走势状况下,房地产需求趋势性下降。这种观点其实是一种想当然,没有看数据。

比如,观察购房的主力军——即25岁到39岁年龄段的人口变化,再对比地产的销售面积变化,我们会发现,人口变化的幅度,比地产销售面积变化的幅度,小一个数量级。

因为人口是一个非常缓慢的变量,以年为单位可能看不到什么变化。所以,用人口看地产需求,相当于用长期的慢变量,来解释以月度、季度、年度这类维度上所呈现的经济周期与行业波动。所以,两者根本对不上。

比如,根据联合国的数据,2022年我国25-39岁年龄段的人口数下降了差不多1.5%;同年,住宅销售面积下降接近30%。虽然跌幅差别很大,但是方向上的确是一致的。但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到,2004年25到39岁年龄段的人数,比2003年下降了约2%;但是同时住宅销售面积却正增长约20%可见,从数据上看,地产的需求和人口结构的变化之间,没有显著关系。

事实上,用人口来谈房地产需求,这种观念其实就是过于简单地“数人头”,即人多了住房需求就大,人少了住房需求就小。但需求不是一个数,而是函数。在不同的价格上会有不同的需求,所以我们谈需求的时候,是在谈需求函数。当前的购房需求看似较低,原因是当前房价确实较高,很多需求未能表达出来,若房价能降下来,需求会明显增加。所以,我们应该修正认知,避免某些偏颇的观点误导政策。

对当前中国经济来说,毫无疑问,我们需要培植新质生产力,需要推进创新。但是,当前最需要做的事情,应该是把宏观经济稳住,而稳住宏观经济,关键是守住经济的基本盘。

2022年到2023年,地产投资每年平均下降超过10%,是最大的经济拖累项;2023年,反映消费的社会零售品销售总额增速虽然不算快,但也是正增长;出口在去年下半年明显走弱,落入负增长区间,但是,出口不是我们自己能够控制的,我们很大程度上是外需被动的接受者,而且,2024年的一二月份,从数据上来看,出口明显在回升;而投资方面,中国的投资有三个主要部分,基建、地产和制造业投资。2023年,制造业投资和基建投资的增速还是不错的,所以从数据上来看,很明显现在主要的风险就来自于房地产。

有些人把房地产定位为“老”的产业。它确实是老,但是不代表它不重要,也不代表它没有未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主要就体现在吃穿住行四个方面。

所以,把经济基本盘守住,让经济保持平稳,给企业营造正常的经营环境,当企业有了不错的利润,企业家精神就可以发挥作用,会大量地摸索、试错。这才是能够真正有效促进创新的方式。而若人为地打压传统的增长引擎,这对创新是极其负面的。

中国经济过去这几十年的发展,从数据上看,确实消费占整个经济的比重比较低。这就导致老百姓在经济增长中的获得感不够,老百姓普遍觉得,GDP和自己的个人感受之间是脱节的。

这种脱节的背后,核心是收入分配的结构需要调整。这便是解题中国经济的上策。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提到的收入分配结构,不是居民内部的收入分配,而是企业部门与居民部门之间的收入分配结构。通常来说,居民主要是消费者,企业主要是投资者,所以这两大部门之间的收入分配,就决定了收入在消费与投资之间的配比。

众所周知,中国是个投资过剩的经济体。在这种情况下,投资回报率会很低。当投资回报率较低的时候,最有效的投资方式就是不投资,把收入转移给老百姓,即让消费者去消费。而要实现这一点,需要从企业部门向居民部门做大量收入转移。

若在纯粹的市场经济国家,可以通过企业部门向居民部门的分红来实现。事实上,这种企业部门与居民部门之间的收入转移机制,以及机制背后的价格指挥棒,即投资回报率,对于收入分配的调节,是避免经济长期消费不足、投资过剩的一个前提条件。

但是,中国并不具备这个条件。企业向居民分红有一个前提条件——企业的股权要大量直接持有在居民手中。当然,我国国有企业是全民所有制,但是老百姓对国有企业经营缺乏话语权。当投资回报率较低时,居民很难要求企业把收入分给自己,从而去消费。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经济就出现了长期需求不足、投资过剩的问题。

所以,上策是要把问题的根源性因素找到,从根源入手解局。通过把国有企业与居民部门连接起来,构建一个国有企业所有权的竞争性市场,进而通过这个市场,把居民的偏好和国有企业的投资行为联系起来。如此一来,在不改变国有企业所有制前提下,就可构建起收入在企业部门与居民部门之间分配、即收入在投资与消费之间分配的市场化调节机制,这是上策。

然而,上策推进需要的时间较长。所以在此约束条件(收入分配的市场化机制未完全建立)还存在的情况下,我们的经济政策就只能追求约束的最优。

既然收入不能大量转移给消费者,消费就会长期不足,因而我们就要通过投资去创造需求、稳定增长,否则经济就会陷入需求不足的衰退、甚至危机的局面。

中国的投资主要有三块,基建投资、地产投资和制造业投资。这三块加起来大概占到总投资的80%。所谓的“中策”,主要就是要依靠基建与地产投资来创造需求。因为如果依赖制造业投资来创造需求,因为制造业投资项目建成之后就会变成供给,反而会让产能过剩问题加剧。

而基建和地产投资可被看做是“类消费型的投资”,它们不会带来产能的直接扩张,同时又有利于提升居民的福利、生活水平。所以,在社会分配结构没有改革之前,应该靠基建和地产来拉动需求,这便是解题中国经济的中策。

有些人可能会处于基建和地产投资所带来的副作用而反对基建、地产,甚至认为要“去基建”、“去地产”。但是若真是如此,我国很可能会陷入一种困境,即收入分配对消费的约束仍然存在,投资又缺乏力度。如此,则会带来需求收缩下的经济增长下滑。而经济增长的下滑,理论上并不会自动带来收入分配结构的改善,因而不会带来经济结构的自动调整,以及经济活力的重新焕发。如此,就会让我国长期处于经济低迷之状况。在我看来,这便是下策。

其实,我国有过这方面的教训。1998年到2002年,中国经历过5年的通缩,当时我们做的就是去产能。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1998年我们提出要保8%的经济增长,要扩大内需、发特别国债等等。最后1998年也没实现“保八”。之后,我国开始大规模的企业改制,以及大量工人的下岗分流。尽管我国那几年去产能动作很大,但经济一直没有走出低迷状态。2003年,我国终于走出通缩,并不是因为过剩产能被去干净了,而是因为2001年我国加入了WTO之后,外需明显走强,终于在2003年将我国带出了通缩陷阱。

当前,若在地产基建方面没有有力的政策刺激,我们面临的问题可能会比1998年更加严峻。

目前的收入分配结构下,中国存在供给过剩。这些供给能力,要么用在国内,修基建、修房子,要么输出到海外。而如果把供给能力输出到海外,很可能引起别国贸易保护主义倾向的抬头。因此,很难指望能再有2001年加入WTO时那样外需的强劲增长。

综上所述,我们要么通过收入分配改革把消费发展起来,即上策;要么通过刺激性的政策把投资,尤其地产、基建投资发展起来,即中策。如此一来,经济内部才能平衡。

面对上中下三策,只要对宏观经济的理解不陷于一隅,注意到宏观经济其实是一个环环相扣的一般均衡,就应该不难做出选择。



(2)《行为金融学》https://amzn.to/3O0gU13

(3)《原则》https://amzn.to/3BcNa9P

(4)《魔鬼经济学》https://amzn.to/3LSmpMB

  (5) 《When Genius Failed》  https://amzn.to/44SgnEi

------


查理芒格经典著作《穷查理宝典》PDF书籍电子书下载 李录特别作序言: https://www.patreon.com/user/shop/71474?u=105703850&showEditSuccessToast=true


基辛格《论中国》海外中文版电子书PDF 很多删减内容这个版本都能看到,下载获取地址: https://www.patreon.com/user/shop/ji-xin-ge-lun-zhong-guo-hai-wai-zhong-ge-72225?u=105703850&source=storefront

《金融炼金术》金融大鳄乔治索罗斯唯一所写的书,分享他全部内功:反身性原理!本书电子版PDF下载分享地址:https://www.patreon.com/user/shop/jin-rong-lian-jin-zhu-jin-rong-da-e-qiao-73887?u=105703850&source=storefront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高善文2024-12-3震撼文章《泡沫破灭头几年非常痛苦,2025年可能成为经济下滑转向更弱增长的转折点,2030年前后才能回到正常增长时间》

高善文2024-12-3震撼文章《泡沫破灭头几年非常痛苦,2025年可能成为经济下滑转向更弱增长的转折点,2030年前后才能回到正常增长时间》 12月3日上午,国投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国投产业研究院院长高善文深刻分析了国内的宏观经济现状并作出展望。1、老年人越多的地方,经济和消费越旺盛。一个省的人口越年轻,消费增长越慢。人口结构越老化,消费增长越快。这在直觉上是非常令人难以接受的。 2、在城镇之中,还有相当数量的人口可能离开了劳动力队伍。另外即便对于正在处在工作状态的人来讲,就业的安全感跟疫情之前相比也是恶化的。 这些数据与我们刚才在前面所看到的,消费者对未来没有信心,不敢买房,不敢花钱,就是相互呼应的。而且这种数据,我们不能把它解释成为成长的烦恼,转型的代价,它明确的就是一个经济的周期性的下滑。 3、那么926政治局会议以后,我们开始正视问题,正是经济增长层面存在的问题,并准备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去应对这些困难。 我认为这一政策的转变,首先是正视问题,首先是正视当前的局面,不是成长的烦恼,而是周期性的压力。接下来是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的话,去应对这些困难。这种巨大的转变是这以来市场巨大变化最重要的基础。 4、我认为2025年很可能就是这样的转折点,就是从泡沫破灭对经济活动带来巨大冲击的过去三年,经济实际的增长非常弱的时期,逐步的转向相对后泡沫时代可以维持的更弱的增长的转折时期。 这样的转折的完成,很可能也意味着总体上来讲,股票市场的正常运行开始有了一个比较正常的、稳定的、可预期的、相对比较宽松的宏观环境,从而结束过去几年的市场单边大幅下行,以及与这样的单边大幅下行所对应的泡沫破灭和经济与活动剧烈收缩相互加强,甚至相互适应的局面。 5、对中国来讲,也许要到2030年前后才能回到正常的增长时间。在这之前的话,我们都要适应一个长期的相对非常弱的增长。 高善文认为,泡沫破灭3到4年的时间以后,经济开始恢复增长。但是这个增长是非常弱的增长。八九年以后经济才能完全吸收泡沫破灭的影响,回到泡沫破灭之前相对更正常的增长。 而我们要从危机的应急阶段,经济的急速下滑,转到一个相对比较弱的正常可以维持的增长。这个是后泡沫时代,泡沫管理时期非常重要的挑战。 高善文进一步指出,如果说总结泡沫破灭以后,一般性的干预模式都包括大幅度的降息,包括迅速充实和稳定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以及包括中央政府财政的...

【ChatGPT中国内地用户完美注册指南】已经确认能够正常注册成功

  ChatGPT 官网 ChatGPT 的官方网址是  https://chat.openai.com   请认准其官方域名  openai.com ,不是这个域名的ChatGPT服务都是镜像站或者假冒伪劣网站,请注意辨别。 如何注册 ChatGPT 使用流程 这么强大的工具我们都想体验一下,那么  ChatGPT  怎么用呢?接下来将给你逐步详细介绍。 使用 ChatGPT 主要有4步: 注册 ChatGPT 账号 通过短信接码平台  点此注册  完成 ChatGPT 手机号验证 登录 ChatGPT 账号,对话框输入,开始使用 Chat GPT !  输入任意话题,探索 ChatGPT 的强大功能   好了,我们开始逐步图文介绍。 1.注册 ChatGPT 账号 注冊ChatGPT这一步主要包含以下几步(需要按照顺序逐步操作): 将网络环境切换成国外ip(注意:必须是国外 ip 如美国、加拿大等,香港澳门 ip 是不行的),且后续整个注册流程都必须在此网络环境下进行。 打开  https://chat.openai.com/auth/login  链接并使用自己的邮箱进行账号注册 打开邮箱查收 OpenAI 账号验证邮件,点击验证按钮完成邮箱验证 下面每一个步骤的图片,大家可以对照着进行操作 提醒,GPT如果想长期保证正好能够正常使用的话, 建议IP不要换来换去的,容易被封 下面这个VPN可以提供独立稳定永久IP,给你一个专属的IP 【最稳定的梯子 送独立IP】 Astrill VPN 外国朋友最喜欢用的,最稳定的梯子,可以获得永久个人独立专属的国外IP,不是共享IP,非常有用和安全: https://www.astrill.com/a/sj72ln8u5yxo 邮箱验证完成后,我们第一步注册  ChatGPT 账号 就算完成了,但是到这里我们还不能开始使用 ChatGPT,因为我们还需要进行手机号码验证。没有通过手机号码验证是使用不了 OpenAI(ChatGPT的开发商) 的服务的。 因为OpenAI官方的限制,国内和港澳的手机号码还有 Google Voice 的虚拟号码都是不能使用的。 这时候就要用到下一步的接码平台...

私募魔女半夏李蓓最新文章《外资对中国没有信心了!》

实干才能改变预期,三个月的经济数据就能树立信心。 最近各大外资投行的2025年度宏观经济展望报告和策略报告纷纷出炉,这两天我也集中学习了一下。看完了之后发现: 外资非常一致的,依然对中国没有信心。 高盛 预测中国GDP增速从2024年的4.9%,下滑到4.5%。 地产销售金额下滑9%,面积下滑4%,隐含价格继续下跌5%。对经济的拖累维持2024年水平。 摩根斯坦利 其全球团队预测2025年中国实际GDP增速下滑至3%,CPI增速下滑到0.1%。 其中国团队甚至更加悲观。 预测2025年中国继续通缩,因此名义GDP会下滑到3%。结合上面的4%实际GDP和0.1%CPI,这隐含PPI水平大约-2%。 原文如下: We see a low limited chance that China's government will front-load enough fiscal stimulus to target consumption and housing in 2025 due to concerns over moral hazard and a premature transition into a 'welfare state'. As a result, domestic deflation will likely persist for longer, leading to ~3% nominal GDP growth in 2025. 判断2025年中国企业利润情况比2024更加困难。 原文如下:We lower earnings growth expectations for 2025 and 2026. In fact, we are expecting even lower earnings growth in 2025 than in 2024, which has been already a challenging year. 瑞银集团 预测2025年中国实际GDP增速放缓至4.0%,名义GDP增速放缓至3.8%,隐含物价水平继续下降。 预测2025年房地产销售面 积下降5-10%,新开工面积下降10-15%,房地产投资下降5-10%(三者降幅可能更多接近于区间上限)。 欢迎关注解读君推特,文字稿件和其他内容在推特...

中金公司CICC最新重要文章2024--11-4《如何应对美国大选的不同结果》

近期波澜不惊的走势体现出当前市场正在处于预期与政策兑现的某种“弱平衡”,尤其是即将迎来的内外部事件过于重要但却尚不明朗,一是美国大选的最终归属,二是国内刺激的力度大小:1)一方面,随着11月5日大选日不断临近,美国大选反而愈发胶着。2)另一方面,国内刺激规模的大小或直接与美国大选的结果挂钩。因此近期外资动向上,也能够反映出外投观望的态度。 下周,市场的焦点便是美国大选。若特朗普胜选,尤其是共和党再控制众议院,有可能短期内进一步助推“特朗普交易”,并增加中国市场对关税的担忧。不过,如果真的因此出现较大波动,我们认为不用过于担心,反而可以择机再适度买入。相比之下,其他结果或许都难以支持“特朗普交易”的继续,当然,特朗普胜选+民主党众议院依然会带来关税担忧,但对全球资产和中国市场的增量扰动偏小,不过这可能也意味着政策预期的下降,市场因此或维持震荡格局。但我们认为在国内经济调结构的过程中,震荡未必是坏事,急涨却未必是好事,这种情形可能更类似2019年反弹后结构性行情下的弱平衡。 配置层面,我们认为市场仍以震荡和结构性行情为主,同时密切关注大选后国内外政策变化。更大的波动可能带来更多刺激的支持,而更少的冲击则对应基本维持现状。结构上,继续关注港股具有优势的结构性机会,如港股互联网科技成长;分红资产也可能受益于市场波动和央行新的互换便利工具的落地作为对冲。 如何应对美国大选的不同结果 市场走势回顾 港股市场延续过去两周的震荡盘整行情,波澜不惊的走势体现出投资者的观望态度,静待下周海内外重要事件的最终揭晓。指数层面上,恒生指数、恒生国企与MSCI中国分别小幅收跌0.4%、0.6%与0.8%,恒生科技下跌1.2%。板块层面,房地产(+5.7%)领涨,而医疗保健(-5.9%)、保险(-3.4%)和公用事业(-2.9%)表现则相对落后。 图表:上周MSCI中国指数下跌0.8%,房地产领涨,但医疗保健与保险承压 市场前景展望 在经历了9月底至10月初“过山车”般的“大起小落”后,我们在10月初便持续提示投资者,恒指或在20,000-21,000点水平震荡盘整(10月13日《 市场期待什么样的政策? 》)。做出这一判断的主要基础,是前期恒指冲高到22,500点基本对应了2023年初疫情放开后的情绪高点,因此想要维持需要更多更强的政策“续力”。另一方面,毕竟政策姿态的改变已是既定的事实,经...

付鹏2024-11-8重要文章《特朗普大循环-后续的影响》美国大选-全球的右翼化特征【特朗普政策主张和美联储后续的考量】

美国大选-全球的右翼化特征 自2016年特朗普首次参选以来,全球经历了重大变革。美国大选的结果不仅影响了顶层意识形态,还深刻改变了政治格局,导致内政、经济和外交政策的急剧转变。这一系列变化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那时起,美国的每一次大选都引起了全球的极大关注。 西方社会的极端左翼所引发的社会矛盾,以及精英阶层与普通民众之间的对立,在过去几年的三次大选中导致了政治向右翼的显著转变。即便在拜登政府领导下,民主党采取了适度的中左政策,但在处理国际地缘政治问题上的立场以及对内部问题的温和处理方式,并未完全获得公众的支持。这也使得特朗普的“让美国再次伟大”(MAGA)运动在某些群体中更受欢迎。因此,特朗普在此次竞选中以压倒性的优势赢得了胜利,成为美国第47任总统。 此次特朗普再次入驻白宫,他将拥有比首次更为广阔的空间来实现宏伟的抱负。在共和党极有可能全面掌控参众两院的情况下,他的更多政治理想有望得到实施。在总体战略上,特朗普将会继续秉持着以自我为中心,以国内为本位,以利益为根本导向的原则,一贯倡导“美国优先”的政策。他倾向于对与己无关的事务采取超然态度,推行外交上的孤立主义,减少对外援助,并重新审视与盟友的关系。 特朗普大循环 在 如果观察特朗普竞选时期的竞选方针,整体的政策正在构建一个 “特朗普大循环”的路径; 欢迎关注解读君推特,文字稿件和其他内容在推特第一时间发布 https://twitter.com/JIEDUJUN 【长桥证券】注册后,可继续线上免费办理《新加坡银行卡》有大陆护照即可,很方便!) https://bit.ly/SGchangqiao    ( 福利:终生免佣,新人送160新币) 大家可加长桥经高级经理的微信: chenyanhong119  (备注:解读君)会协助大家开户新加坡银行OCBC和长桥开户疑问等,非常专业! 打算投资比特币和加密货币,可注册解读君合作伙伴—OKX欧易交易所: https://www.okx.com/join/JIEDUJUN2024 新用户注册直接赠送美金,赠送返现,欧易是全球头部交易所,合规安全很安心! 【币安开户福利】新人打算配置投资比特币,可注册币安交易所: https://www.binance.com/cn/register?ref=XGF4VSU0 注册赠送美金和返...

洪灏对话刘煜辉最新重磅交谈2024-11-27《我们进入康波右侧,现在不比2022、23年更糟,一定是边际更好》

洪灏:建议大家近期最好不要一天一天的看(指数),大家现在需要一点耐心,当下有很多数字、新闻、突发事件需要消化。 往往交易上的损失来自过度的交易,就是在没有胜算的时候去进行交易。 我认为大家要耐心一点,今年的政策基本上就这样了。到了明年,或者说12月底的工作会议,谈到明年的工作部署等等,会有新的信息去计划我们的交易。 现在无论是中国市场还是海外市场,都进入了一个所谓的“圣诞老人”的行情。 牛市不是喊出来的,牛市是做出来的,这是大家要记住的。 刘煜辉:真正制定明年一揽子增量计划、经济增长计划,从程序来看,应该是下个月的经济工作会议。 从策略上给大家总结三句话。第一,一定要远离情绪化的交易。第二,市场最终还是要回到基本面和底层逻辑的定价。第三,一定要坚信今天的中国A股市场是有灵魂的,在右侧风偏形成的大趋势中,溢价弹性最大的一定是给到代表强烈政治意志的方向,所有人都要珍惜。 比方,科技的自强自立。这些方向的资产A股市场一定会给出巨大的溢价,也会给投资人带来丰美的回报。 洪灏:明年你觉得上证能够涨到多少点? 刘煜辉:时间比高度、比空间更重要,只要保持2万亿成交量很长的时间,对于A股,阿尔法的机会是非常非常多的。 它可能反映到上证指数,最后是一个综合的结果。 这个中间我更看重的是交易量,因为A股是一个流动性溢价的市场,这是它的本质。只要能够保持在 1.5 万亿以上,大把的赚钱机会。 而且A股市场的容量很大,有5000多只股票,中国又是一个超大规模的经济体。各行各业,各种新技术都会映射。 包括美国那边正在发生的科创故事,不管有没有直接的逻辑,真真假假都能在这边找到一个标的,甚至一个板块来映射。 所以,A股未来有巨大的赚钱阿尔法,关键是交易量。 洪灏:好的,刘博的意思是,这是一个结构性的牛市,成交量的牛市。 刘煜辉:对。 谈政策:进入康波右侧,真正的增量是改变预期 欢迎关注解读君推特,文字稿件和其他内容在推特第一时间发布 https://twitter.com/JIEDUJUN 【长桥证券】注册后,可继续线上免费办理《新加坡银行卡》有大陆护照即可,很方便!) https://bit.ly/SGchangqiao    ( 福利:终生免佣,新人送160新币) 大家可加长桥经高级经理的微信: chenyanhong119  (备注:解读君)会协助...

摩根士丹利首席邢自强2024-11-4重要文章《我们可能需要一记猛招,打破通缩后,财政可持续性反而会改善》

自9月底以来,在政策推动下,中国市场的强劲上涨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大家都想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摩根士丹利的中国经济团队在9月初准确的预判了中国政策的拐点,给市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邢自强团队每周的电话会更是被机构投资者挤爆。 10月25日,华尔街见闻总裁顾成琦、智堡创始人朱尘与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董事总经理邢自强就中国经济和中国市场进行了对话。 欢迎关注解读君推特,文字稿件和其他内容在推特第一时间发布 https://twitter.com/JIEDUJUN 【长桥证券】注册后,可继续线上免费办理《新加坡银行卡》有大陆护照即可,很方便!) https://bit.ly/SGchangqiao    ( 福利:终生免佣,新人送160新币) 大家可加长桥经高级经理的微信: chenyanhong119  (备注:解读君)会协助大家开户新加坡银行OCBC和长桥开户疑问等,非常专业! 打算投资比特币和加密货币,可注册解读君合作伙伴—OKX欧易交易所: https://www.okx.com/join/JIEDUJUN2024 新用户注册直接赠送美金,赠送返现,欧易是全球头部交易所,合规安全很安心! 【币安开户福利】新人打算配置投资比特币,可注册币安交易所: https://www.binance.com/cn/register?ref=XGF4VSU0 注册赠送美金和返现:币安Binance是全球头部交易所,合规安全! 最适合新人注册、起步投资加密货币,福利多! 在对话中,邢自强对如何判断中国政策走向、外资如何看中国市场、通缩有何危害、如何打破通缩等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主要观点如下: 1、准确判断政策拐点的关键是框架。过去四五年,(我们)有几次对市场拐点、政策拐点的判断有一点点的先见之明。但是说句老实话,有的时候框架可能带来的作用要比对一些消息的把握、对一些会议的解读更重要。 基于安全和发展并重的前提下,发展同样是安全的基础,所以一定要相信决策层是在乎经济的。 2、目前,政府愿意解决存量,对地方政府化债,中央政府将拿出自己的资产负债表去帮助解决,这是很大的思路变化。 接下来,人大常委会也好,或者明年的全国人大也罢,对预算里面发行多少的国债、地方专项债,以及将解决多少地方已有的债务问题如果做出比较明确的安排,那可能第一步——...